望梅止渴。這個成語來自世說新語中曹操 詐欺 激勵士兵,典故內容大家應該很熟悉。 曹操還蠻好用的(?) 巴哈姆特 現在想像一下,當我們肚子很餓的時候想到那些在烤盤上烤得滋滋作響的牛肉豬肉雞肉....等,口水大概就流出來了,但,為什麼我們不會想到狗肉?貓肉? 也就是說,為什麼我們不吃狗肉呢? 關於這個問題,在《消費社會學》當中可以找到一點脈絡。彼得·柯睿耿(PERER CORRIGAN)是一位目前執教於澳洲新英格蘭大學行為認知與社會科學院的老師,專門研究消費行為、網路社會學與媒體等社會領域。 回到原本的問題,大家有想過為什麼我們不吃狗肉嗎?嚴格來說為什麼我們現在不吃狗肉?如果問家中長輩的話應該會知道其實台灣在早期是會吃狗肉的,只是後來受到西方文化輸入影響,變成掛羊頭賣狗肉。我自己也聽過男性長輩分享當兵時吃狗肉取暖的故事,但那都是很久遠的事情了,若真要說到現在為止還會吃狗肉,而且還吃到上BBC新聞的,當屬韓國人了。 為什麼不吃狗肉?或是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不太吃某些特定生物呢? 所謂特定生物最好理解的就是寵物,但為什麼有些不是寵物的生物(例如:猴子)我們也不吃?很容易理解的概念就是: 社會親近性 。 簡單來說社會親近性就是和人類生活親暱的動物,和人類互動友善、容許人類與之親近或是飲食習慣接近的動物。比如狗、貓、兔子。 像我們養寵物第一件事不就是賦予牠們名字嗎?取名這件事基本上就拉近了動物與人的距離,寵物對於我們而言不單純只是一個物品,而是具有主體性的生物,可以跟我們產生情感交流的生物。我們甚至還會餵牠們人類自己吃的食物,你不希望你抱著的那隻貓才剛剛吃完一隻老鼠吧? 理解完不吃寵物之後,還剩下一個問題,也就是為什麼有些我們不會拿來當寵物的動物,我們也不吃呢?那就是因為 社會親近性 。 生理親近性也就是像猴子及靈長類這些跟我們基因相似程度極高的動物,讓我們吃了有種像是吃了我們的表哥一樣。而這個想法在達爾文提出演化論之後產生,自從人類認知到我們是由猴子或猩猩演化而來之後,牠們和我們的關係一下子變得很近,甚至開始有了主體性還有自己的權利(例如物種保育上的地位)。 所以說我們不吃某些動物,是由於我們和牠們具有比較高的親近性,以生理面來說那些與我們基因有高度相似的動物我們不吃;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