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消費文化」標籤的文章

心中沒有觀光,才能帶來觀光。

最近正在看《旅行的異義》,看了1/3有一些想法不得不說。 關於標題的「心中沒有觀光,才能帶來觀光。」是出自書中作者訪問法國的觀光官員所說的一句話:『心中沒有觀光,才能有今日的成果。』其實我心中也是感觸良多,對於政府或是很多地方社區積極想透過觀光,重振地方上的榮耀($$),似乎一開始就把焦點放錯了。 看到法國的例子,雖然意識到觀光能夠替國家/地區創造收益的方式,而且這個方式所獲得的利益也比其他產業(奢侈品、食品、工業等)的利益還大,但以波爾多的例子來看,所執行的手段和目標也都是以恢復當地生活機能(環境友善的交通方式)、建築修復、環境與產業(農業)永續以及保持當地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模式恢復了地方的生機,卻也讓人觀光客趨之若鶩,在這樣的影響下還能維持地方的生活方式(義大利威尼斯是個反例)。 產業會被廉價區位給取代,只有觀光不會。更準確的說,是具有特色的地方生活方式,才不會被取代。即便團進團出踩點的觀光方式能立刻大量帶來財富,但能持續且具有特色的地點,才是能夠吸引世界各地的人能再次到訪的原因,即便是觀光客離開了,也能夠讓他們想在異地購買地方上獨特的產品(工藝、食品或食材)。 3/27續 再繼續深入探討觀光,比較令我感興趣的部分是開發與犧牲。 相較於已開發國家,對於開發中國家而言,必須要更快速、積極地發展觀光產業,並且靠觀光收入來扶持國家的經濟,想要快速達到目標,勢必需要大量的外國資金投入,此時都會面臨到擁有雄厚資本的國際連鎖飯店與當地政府合作,將美麗景致私有化,例如台東的杉原與。或者是為了服務具有高消費能力的層級,而破壞大量的原始環境(如亞馬遜森林)或具有歷史意義的街道紋理(北京、麥加)剷平,興建一棟又一棟的高級飯店,犧牲了原始住戶以及自然環境。 在開發或經濟與環境(包含建成環境)之間很難找到平衡,或許可以仰賴有良心的資金贊助者,願意投入資金維護非洲的國家公園,但很難避免盜獵者與高利潤的買賣市場破壞(中國是不可忽視的市場) 註1 ,更何況是非洲國家還必須仰賴中國投資興建基礎建設,以及中國觀光客的消費,無疑是對保育形成一大威脅。非常矛盾的一點在於非洲國家的觀光資源在於豐富的自然野生動植物環境,旅行行程必定會有 safari (狩獵旅行),如果沒有這些動植物,試問旅客來要看什麼呢? 此外,有一個部分是我從來沒想到過的:勞工權益 書中提到了杜拜...

文化輸出影響地景與消費這件小事。

人們急欲連結上全球的網絡,接上線的過程中,地方原有的文化會和外來文化結合,無法連結的就只能被忽視。 (很久沒有更新,很多內容都想要仔細地引經據典,但這樣太沈重,有興趣請參照書單) 拜交通與科技進步之賜,經濟能力較好的國家(擁有較多話權的),透過其影響力在投資的過程中讓文化以各種方式輸出到相對較弱的國家/區域中,接收文化的地方人們逐漸接受外來的文化與價值觀,逐漸以此為目標看齊,期待自己生活的地方也能成為文化輸出國那樣的景象。這種心態結合消費,就形成了各種奇怪的外國地名或人名建案名稱。 建案取名鍾愛日本名人 網友讚嘆:台灣「世界第一親日」! 「你住哪裡啊?」「我住小室哲哉。」(誤) 這種期待如果落實在地景上,像建築或空間就是一種。例如地方政府或資本家,最喜歡用一些國外地名或案例來明示該地區建設後的未來想像:「 鴻海奪標 打造台北秋葉原 」、「 台中清溪川 」。原本老舊不堪居住的屋子,不是被拆掉就是自燃。 由於取得照片、影片太方便快速了,我們對於空間的想像,也常侷限在外來文化呈現給我們的景象,像是 新北市 到了聖誕節總會學 巴黎 把公園的樹纏繞一堆燈泡(這個行為又是一篇文章可以廢話的了)。好像只要生活在某種文化的產物或是生活型態下,自身就能有成為該文化的居民優越感。在中正紀念堂好好的一個空地擺放個咖啡車擺幾張椅子,能讓人在此居高臨下觀賞景色,又能靠著上述的心態吸引路人消費賺錢。學生在這裡練舞就是吵鬧、不文明、沒規矩;地下街的空地不給租,反而播放一些需要擁有較高文化資本才能懂的音樂,營造知性氣氛,犧牲會放音樂練習或是席地而坐做美勞的學生。 這樣的下去的結果是各個地方 同質性 提高,大家都使用差不多的用品,住在差不多的城市,看著差不多的都市景觀,抽著差不多的煙。 更多更詳盡歌詞 在  ※ Mojim.com 魔鏡歌詞網  所幸這個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人,努力想留下這些老建築或生活記憶與習慣,嘗試與資本家溝通協調,或是舉辦各種文化 小旅行 ,並堅持維護族群傳統階級系統以及宗教帶來的地方忠誠性。 對了,你所想要的生活型態,其實是受到資本家牽引著受到外來文化的你而形成的,他們靠著你的想像,製造出可用的器物或可視的空間設計,逐步讓你忘卻原有的在地文化,反正這樣比較好賺啊。然後你所居住的空間就逐漸變成別人的形狀。 -- 後記 關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