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急欲連結上全球的網絡,接上線的過程中,地方原有的文化會和外來文化結合,無法連結的就只能被忽視。 (很久沒有更新,很多內容都想要仔細地引經據典,但這樣太沈重,有興趣請參照書單) 拜交通與科技進步之賜,經濟能力較好的國家(擁有較多話權的),透過其影響力在投資的過程中讓文化以各種方式輸出到相對較弱的國家/區域中,接收文化的地方人們逐漸接受外來的文化與價值觀,逐漸以此為目標看齊,期待自己生活的地方也能成為文化輸出國那樣的景象。這種心態結合消費,就形成了各種奇怪的外國地名或人名建案名稱。 建案取名鍾愛日本名人 網友讚嘆:台灣「世界第一親日」! 「你住哪裡啊?」「我住小室哲哉。」(誤) 這種期待如果落實在地景上,像建築或空間就是一種。例如地方政府或資本家,最喜歡用一些國外地名或案例來明示該地區建設後的未來想像:「 鴻海奪標 打造台北秋葉原 」、「 台中清溪川 」。原本老舊不堪居住的屋子,不是被拆掉就是自燃。 由於取得照片、影片太方便快速了,我們對於空間的想像,也常侷限在外來文化呈現給我們的景象,像是 新北市 到了聖誕節總會學 巴黎 把公園的樹纏繞一堆燈泡(這個行為又是一篇文章可以廢話的了)。好像只要生活在某種文化的產物或是生活型態下,自身就能有成為該文化的居民優越感。在中正紀念堂好好的一個空地擺放個咖啡車擺幾張椅子,能讓人在此居高臨下觀賞景色,又能靠著上述的心態吸引路人消費賺錢。學生在這裡練舞就是吵鬧、不文明、沒規矩;地下街的空地不給租,反而播放一些需要擁有較高文化資本才能懂的音樂,營造知性氣氛,犧牲會放音樂練習或是席地而坐做美勞的學生。 這樣的下去的結果是各個地方 同質性 提高,大家都使用差不多的用品,住在差不多的城市,看著差不多的都市景觀,抽著差不多的煙。 更多更詳盡歌詞 在 ※ Mojim.com 魔鏡歌詞網 所幸這個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人,努力想留下這些老建築或生活記憶與習慣,嘗試與資本家溝通協調,或是舉辦各種文化 小旅行 ,並堅持維護族群傳統階級系統以及宗教帶來的地方忠誠性。 對了,你所想要的生活型態,其實是受到資本家牽引著受到外來文化的你而形成的,他們靠著你的想像,製造出可用的器物或可視的空間設計,逐步讓你忘卻原有的在地文化,反正這樣比較好賺啊。然後你所居住的空間就逐漸變成別人的形狀。 -- 後記 關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