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9的文章

心中沒有觀光,才能帶來觀光。

最近正在看《旅行的異義》,看了1/3有一些想法不得不說。 關於標題的「心中沒有觀光,才能帶來觀光。」是出自書中作者訪問法國的觀光官員所說的一句話:『心中沒有觀光,才能有今日的成果。』其實我心中也是感觸良多,對於政府或是很多地方社區積極想透過觀光,重振地方上的榮耀($$),似乎一開始就把焦點放錯了。 看到法國的例子,雖然意識到觀光能夠替國家/地區創造收益的方式,而且這個方式所獲得的利益也比其他產業(奢侈品、食品、工業等)的利益還大,但以波爾多的例子來看,所執行的手段和目標也都是以恢復當地生活機能(環境友善的交通方式)、建築修復、環境與產業(農業)永續以及保持當地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模式恢復了地方的生機,卻也讓人觀光客趨之若鶩,在這樣的影響下還能維持地方的生活方式(義大利威尼斯是個反例)。 產業會被廉價區位給取代,只有觀光不會。更準確的說,是具有特色的地方生活方式,才不會被取代。即便團進團出踩點的觀光方式能立刻大量帶來財富,但能持續且具有特色的地點,才是能夠吸引世界各地的人能再次到訪的原因,即便是觀光客離開了,也能夠讓他們想在異地購買地方上獨特的產品(工藝、食品或食材)。 3/27續 再繼續深入探討觀光,比較令我感興趣的部分是開發與犧牲。 相較於已開發國家,對於開發中國家而言,必須要更快速、積極地發展觀光產業,並且靠觀光收入來扶持國家的經濟,想要快速達到目標,勢必需要大量的外國資金投入,此時都會面臨到擁有雄厚資本的國際連鎖飯店與當地政府合作,將美麗景致私有化,例如台東的杉原與。或者是為了服務具有高消費能力的層級,而破壞大量的原始環境(如亞馬遜森林)或具有歷史意義的街道紋理(北京、麥加)剷平,興建一棟又一棟的高級飯店,犧牲了原始住戶以及自然環境。 在開發或經濟與環境(包含建成環境)之間很難找到平衡,或許可以仰賴有良心的資金贊助者,願意投入資金維護非洲的國家公園,但很難避免盜獵者與高利潤的買賣市場破壞(中國是不可忽視的市場) 註1 ,更何況是非洲國家還必須仰賴中國投資興建基礎建設,以及中國觀光客的消費,無疑是對保育形成一大威脅。非常矛盾的一點在於非洲國家的觀光資源在於豐富的自然野生動植物環境,旅行行程必定會有 safari (狩獵旅行),如果沒有這些動植物,試問旅客來要看什麼呢? 此外,有一個部分是我從來沒想到過的:勞工權益 書中提到了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