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書上看到了這個陌生的名詞,搜尋完之後發覺蠻有趣的,適合寫一些文字記錄下來,以下是自己搜尋摘錄下來的筆記。
以下摘錄是出自《超工業時代》第五章 (p.102)
這章節主要是在講近年社群透過網路形成新的產業模式,與以往的大企業的科層組織不同,他會是仰賴組織團隊,以協作中新運作,會是較有彈性的資源運用。而在這樣的影響下,依照現有的薪資法律規定是否能適用新的工作型態?例如說以專案為主的雇傭關係等。
看完的當下是一知半解,簡單爬文梳理後大概有些脈絡可循,好比說:
不穩定無產者的定義?誰訂的?為什麼作者會說風險會讓他們承擔?這樣的脈絡是以什麼樣的學說/主義為背景?
首先來定義「不穩定無產者」( precariat ) 。
根據 BBC 於2013年的報導,這是由 BBC 研究調查並根據英國人的經濟資本(收入、存款、房產價值)、社會資本(社交圈)以及文化資本(興趣喜好、日常活動習慣)分類。而「不穩定無產者」是最底層的分類。(研究是針對英國社會,所以人口占比和年紀可以參考就好)
不穩定型無產者——這是英國社會最貧窮、各類資本均最少的階級;佔人口的15%, 平均年齡55歲。原文:《BBC調研劃分英國社會七大階級》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uk/2013/04/130403_uk_7_classes.shtml
這樣的社會階級概念是由英國經濟學者 Guy Standing 提出,他的研究主要是關於勞工經濟、勞工政策等。
指的是由一群對工作、社區,以至整體生活狀況都感到不安、憂慮的人所組織的,且愈來愈龐大的社會階層。Standing 舉例,「不穩定無產者」包括依賴兼職收入糊口的人、最低工資勞工、短期海外勞工,還有被主流社會排斥的原住民、單親媽媽、面對收入持續減少的企業僱員,以至對退休生活及保障愈來愈不抱期望的庸碌勞工。原文:《「全球影子政府」今日召開年會,但會議內容請恕無可奉告》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608-dailynews-bilderberg-meeting/ ©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而形成這樣的階級原因
勞工處境的不穩定趨勢起源於1970s年代以來的新自由主義發展。新自由主義強調自由市場的神話,在這個神話裡,勞動力市場應該建立完全的彈性(flexibility),這樣企業才能隨時增加或減少員工,提高效率、適應國際競爭。但是很顯然,這種所謂的彈性只是將市場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從企業轉嫁到勞動者和他們的家庭上。依靠這種彈性,在市場條件變化時,企業可以隨時擺脫工人而不負任何責任。原文:《Guy Standing、潘毅、李靜君談當代中國的“不穩定無產者”》http://www.ngocn.net/column/2018-03-17-2e774c93ec374ecf.html
我試著以簡白的文字形容的話,這樣的階級形成來自資本主義促成的工業化,從前人們靠著自己的手製作器物自己出售或是以物易物,工業革命後成為製造商品的人/機器,而現在由於仰賴機器甚至是機器人或AI,勞工則成為了管理機器的人,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我們喪失了自己創造物品的概念,也因此對於這樣的生產過程缺少認同感,感覺自己被異化。
他們形成了一種短視的思維習慣(short-termism),因為他們沒有穩定的收入支持長期生活規劃,也看不到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他們形成了一種多任務的思維方式(multi-tasking),因為他們需要應對很多兼職工作、家務勞動、照料工作、甚至是應付政府的各種要求。淹沒於多任務的日常生活中,precariat感覺到自己失去了對時間的控制。原文:《Guy Standing、潘毅、李靜君談當代中國的“不穩定無產者”》http://www.ngocn.net/column/2018-03-17-2e774c93ec374ecf.html
我發覺這樣的中文文章討論似乎都是出自中國的居多,或許以中國的就業人口和產業結構來說的確最容易形成這樣的階級以及引起廣泛討論。我嘗試以 precariat 一詞於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搜尋,僅有三篇,也許目前這樣的狀況對於逐漸轉向服務型產業的台灣來說並不明顯,但是不確定性的這種心情,應該照樣存在於台灣的階級中,但至今沒有太多討論,也許是我眼拙沒有看見。
以下摘錄是出自《超工業時代》第五章 (p.102)
這章節主要是在講近年社群透過網路形成新的產業模式,與以往的大企業的科層組織不同,他會是仰賴組織團隊,以協作中新運作,會是較有彈性的資源運用。而在這樣的影響下,依照現有的薪資法律規定是否能適用新的工作型態?例如說以專案為主的雇傭關係等。
....未來幾十年的任務將是重新設計行政與司法架構,讓我們得以善加利用這些改變的正面效益,以避免風險被單純地推給了轉化為「不穩定無產者」( precariat ) 的員工們來承擔。
看完的當下是一知半解,簡單爬文梳理後大概有些脈絡可循,好比說:
不穩定無產者的定義?誰訂的?為什麼作者會說風險會讓他們承擔?這樣的脈絡是以什麼樣的學說/主義為背景?
首先來定義「不穩定無產者」( precariat ) 。
根據 BBC 於2013年的報導,這是由 BBC 研究調查並根據英國人的經濟資本(收入、存款、房產價值)、社會資本(社交圈)以及文化資本(興趣喜好、日常活動習慣)分類。而「不穩定無產者」是最底層的分類。(研究是針對英國社會,所以人口占比和年紀可以參考就好)
不穩定型無產者——這是英國社會最貧窮、各類資本均最少的階級;佔人口的15%, 平均年齡55歲。原文:《BBC調研劃分英國社會七大階級》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uk/2013/04/130403_uk_7_classes.shtml
這樣的社會階級概念是由英國經濟學者 Guy Standing 提出,他的研究主要是關於勞工經濟、勞工政策等。
指的是由一群對工作、社區,以至整體生活狀況都感到不安、憂慮的人所組織的,且愈來愈龐大的社會階層。Standing 舉例,「不穩定無產者」包括依賴兼職收入糊口的人、最低工資勞工、短期海外勞工,還有被主流社會排斥的原住民、單親媽媽、面對收入持續減少的企業僱員,以至對退休生活及保障愈來愈不抱期望的庸碌勞工。原文:《「全球影子政府」今日召開年會,但會議內容請恕無可奉告》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608-dailynews-bilderberg-meeting/ ©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而形成這樣的階級原因
勞工處境的不穩定趨勢起源於1970s年代以來的新自由主義發展。新自由主義強調自由市場的神話,在這個神話裡,勞動力市場應該建立完全的彈性(flexibility),這樣企業才能隨時增加或減少員工,提高效率、適應國際競爭。但是很顯然,這種所謂的彈性只是將市場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從企業轉嫁到勞動者和他們的家庭上。依靠這種彈性,在市場條件變化時,企業可以隨時擺脫工人而不負任何責任。原文:《Guy Standing、潘毅、李靜君談當代中國的“不穩定無產者”》http://www.ngocn.net/column/2018-03-17-2e774c93ec374ecf.html
我試著以簡白的文字形容的話,這樣的階級形成來自資本主義促成的工業化,從前人們靠著自己的手製作器物自己出售或是以物易物,工業革命後成為製造商品的人/機器,而現在由於仰賴機器甚至是機器人或AI,勞工則成為了管理機器的人,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我們喪失了自己創造物品的概念,也因此對於這樣的生產過程缺少認同感,感覺自己被異化。
他們形成了一種短視的思維習慣(short-termism),因為他們沒有穩定的收入支持長期生活規劃,也看不到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他們形成了一種多任務的思維方式(multi-tasking),因為他們需要應對很多兼職工作、家務勞動、照料工作、甚至是應付政府的各種要求。淹沒於多任務的日常生活中,precariat感覺到自己失去了對時間的控制。原文:《Guy Standing、潘毅、李靜君談當代中國的“不穩定無產者”》http://www.ngocn.net/column/2018-03-17-2e774c93ec374ecf.html
我發覺這樣的中文文章討論似乎都是出自中國的居多,或許以中國的就業人口和產業結構來說的確最容易形成這樣的階級以及引起廣泛討論。我嘗試以 precariat 一詞於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搜尋,僅有三篇,也許目前這樣的狀況對於逐漸轉向服務型產業的台灣來說並不明顯,但是不確定性的這種心情,應該照樣存在於台灣的階級中,但至今沒有太多討論,也許是我眼拙沒有看見。
留言
張貼留言